霍靜雯傳道本會事工主任(教育與動員)

當我預備「Wanted: AI 宣教士招聘會」合辦講座時,不少同路人問我:「實際上該如何將 AI 應用於宣教?」這個問題觸及一個根本課題:我們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如何?宣教使命與 AI 特性之間,究竟存在哪些差異?

宣教就是生活——若要談如何在宣教中善用 AI,必先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 AI。根據我的觀察與訪談,講座的與會者背景各異,有少部分人早已站在科技前沿,熟練運用 AI;但大部分人對 AI 僅是淺嘗輒止,甚至仍在觀望之中。帕累托法則(80/20 定律)提醒我們,[1] 少數關鍵因素會影響整體成果;面對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,約 80% 的人態度猶疑,不確定甚至抗拒,只有 20% 願意探索嘗試,成為先行者。在差傳事工中,同樣也是少數委身的肢體承擔了絕大部分的穆宣事工。我們該如何鼓勵更多人邁出第一步,善用 AI 成為拓展福音的工具?

對許多基督徒而言,AI 仍是一個陌生且複雜的領域。他們可能憂慮 AI 是否與信仰相違,甚至害怕它會取代人的服事。然而,歷史上的宣教突破,往往都是先行者勇敢踏出腳步,把新工具與使命結合,向未得的領域開拓福音通道。

要善用 AI,就必須先認識它的特性

生成式人工智能(GenerativeAI)是一種能夠根據大量資料(大數據)學習,並創造全新內容的人工智慧技術。其核心在於利用演算法(algorithm)、深度學習(deeplearning)與神經網路(neural networks)等技術,讓電腦不僅能辨識、理解資料,還能主動生成圖片、文字、音樂、影片等各種內容。然而AI的演算法對人而言如同「黑盒子」,我們無法完全解釋它為何得到某個結論,甚至可能隱藏倫理問題。[2]因此,我們一方面驚歎AI處理速度之快和精準之高,超越人類的體力與效能;另一方面也要認清它演算模型中「少數服從多數」的特質。
「Beauty2.0」應用程式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。[3] 它是一個用AI評選美貌標準的演算法,分析網路上大量的人臉影像後預測所謂「美麗」的特質。然而,由於資料來源以西方流行媒體為主,AI便將白人特徵(如膚色白皙、高鼻樑、雙眼皮)視為美麗標準,導致對其他族裔(如亞洲、非洲、拉丁裔)的美感評價普遍偏低,甚至認為有色人種「較不吸引人」。這就是因資料不均衡導致偏見與歧視,與基督信仰所堅信「神對各國各族一視同仁的愛」(啟七9)背道而馳。

面對這樣的挑戰,宣教士該如何回應?不少宣教同工對AI持觀望態度,主要因過去技術門檻較高,缺乏清晰的指導。然而,近年各大語言模型(LLM)推出易用的入門版本,甚至可整合至WhatsApp對話、手機程式、搜尋引擎和Zoom會議中,AI的全民普及已是指日可待。

早前,筆者與本會同工舉辦了一系列探索工作坊,實踐如何在宣教中運用AI。例如我們試用AI製作差傳金句卡片、伊斯蘭節期解說圖、為「福音未及穆斯林
族群」(MUUPGs)代禱圖,[4] 也用AI整理吸塵機清潔的說明書,翻譯成印尼文給僱主與印尼姐姐使用。我們並非順應潮流而應用AI,而是具有目的,為要幫助宣教士將更多心力專注於關係與使命。同時,也提醒我們要重視網絡安全:AI的養分是資料,因此不能隨意上傳與工場有關的敏感資料,必須如平時網路通訊般謹慎,必要時以代號取代真實的資訊。

更新心思意念,印證神心意

宣教人當仿效如AI具有持續深度學習(deeplearning)的成長型心態(growthmindset),[5] 讓神的新酒能盛裝在新皮袋裡(太九17),也謹記「不要效法這個世界」(羅十二2),隨時尋求神更新和察驗我們的心思意念。面對AI運算的「黑盒子」,我們根據整本聖經原則(inTruth)、多方禱告尋求聖靈(inSpirit)、清晰察驗分辨是非(inMind),並與同路人同心印證神的心意(inUnity)。宣教工作有時與AI特性相反:AI追求效率與即時答案;宣教須要長期耕耘和建立關係,往往都需要忍耐和等候,有時甚至是「多數服從少數」,如約書亞與迦勒憑信心宣告:「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!我們足能得勝。」(民十三30)世界各地的歸主浪潮見證顯示,不少穆斯林因夢中遇見耶穌而悔改,並委身基督信仰,神的心意與作為是超乎人所預測的。

讓我們牢記:即使AI再快再有效率,也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眼神中流露出的憐憫與真誠,也無法取代人類作為神的形象(imagoDei)。宣教士不是AI,也不是「歸主者生產器」,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生命流動,真誠地陪伴未信者步向基督(towardsChrist)。當我們運用AI工具減輕繁瑣的工作,宣教士便能投入更多精力在心靈陪伴與關係建立上。願我們如主所說:「你們要愛人如己」,以生命的真實與溫度成為最美的見證。

“Look the other in the eye, speak and hear the other,
aid the other, and to do it all gladly.”
「要用眼睛注視對方,傾聽對方,幫助對方,且樂意地去做。」[6]

 


[1] 帕累托法則(Pareto Principle):也稱為「80/20 定律」,由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 • 帕累托(Vilfredo Pareto, 1848-1923)最早發現。在觀察社會財富分配時,他發現 80% 的成果來自 20% 的關鍵原因,後
來成為通用原則,廣泛應用於商業管理、效率分析與資源分配,提醒人們聚焦於影響最大的關鍵少數。
[2] 「黑盒子」人工智能(Black-box AI)是指內部運作過程不透明或難以被人類理解的演算法系統,尤其常見於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模型。這類演算法雖然能夠自動從大量資料中學習並做出高效決策,但由於缺乏背後的理由,容易導致決策過程無法被審查或追蹤,進而產生如偏見、歧視、責任歸屬不明等道德與倫理問題。
[3] Ruha Benjamin, Race After Technology: Abolitionist Tools for the New Jim Code (Medford, MA: Polity Press, 2019), 52.
[4] MUUPGs 是 Muslim Unreached and Unengaged People Groups 的縮寫。
[5] 成長型心態(growth mindset)是由心理學家卡蘿 • 德韋克(Carol S. Dweck)提出的概念,指個人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才智可以透過努力、學習與實踐持續發展,而不是固定不變的特質(fixed mindset)。參見:Dweck, C.S. (2006). Mindset: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. Random House
[6] Noreen Herzfeld, “A New Neighbor or a Divisive Force?” in Techno-Sapiens in a Networked Era: Becoming Digital Neighbors, ed. Ryan K. Bolger and Kutter Callaway (Eugene, OR: Cascade Books,2020), 6. Herzfeld draws on Karl Barth in her reflection on digital culture and neighborlines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