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霖
(西非宣教士)
當年到西非工場服事之前,已被提醒我們要放下自己,首先學習當地人的文化。但知易行難,畢竟自己要改變多年的生活習慣,談何容易?在保留自己的習慣並以當地人的方式來過活,兩者之間要取得平衡,也非易事!
在工場,我們團隊服事的族群化名為宋族人。宋族人相當熱情、好客,單單是碰面打招呼,一連串的問候,我需要好些時間才能習慣。有時候,心裡想,簡簡單單一句 hi,多好呀!這一句「多好呀」,反映出我心裡在文化上的比較,覺得自己習慣的那一套比較好。其實,較接近事實的形容是:簡單的問候是我習慣並且喜歡的。但我卻認為我那一套比較好,這正是我要學習放下的優越感!
宋族人的家庭觀念相當重,在鄉村,很多家庭(或者可稱為家族)都是三、四代住在一個合院式的房子,院內有的住上二、三十人,或甚六、七十人。我估計宋族人也有「人多好辦事」的觀念。以做飯為例,一個家族可能有五至七個婦女,她們會輪流做飯,一至兩人負責一天的膳食,如果婦女多,處理膳食便可彼此分擔。孩子多,女的可幫忙做家務,男的可幫忙做苦力,而農耕的時候,也可以幫忙到田裡幹活。
需要私人生活空間
對於這樣的大家族生活,我是比較難適應,因我需要較大的私人空間,並不習慣跟一大群人一起生活。在這樣的境況,要學習放低自己,適應另一文化生活,猶如一座大山在前面。不過,我卻切切實實經歷了「主的恩典夠用」這個應許。在我來到工場後,因著隊長的丈夫要休養身體的緣故,團隊決定留在首都(不須與當地人同住),每年只有部分時間到南部的鄉鎮生活,而在南部,我所同住的家庭大約只有十人;加上兩位較年長的婦女能夠體諒我需要私人空間,有時還叫小孩不要打擾我。這都是天父體恤我的限制,在我要適應當地人生活的功課上賜下很大的恩典。
與當地人相處,除了容易比較彼此的文化,也會把我們認為「好」的東西跟他們分享。記得有一次,聽見一個媽媽大聲喝罵她的孩子,當下,我很想保護孩子,也很想阻止這個媽媽的喝罵,可是礙於語言的限制,沒有任何行動。後來,我跟一位前輩分享,他說我們應該先觀察,看看他們家裡的人怎樣處理。我們身為外人,想介入處理事情,在我們的角度,是想幫忙化解媽媽的怒氣,希望阻止家暴發生,但那個媽媽卻可能看此為丟臉的事,因為孩子不聽話,讓別人有機會插手處理自己的家事,反映了自己沒有能力去好好管教孩子,叫她丟架(榮辱觀念強是很多宋族人的特質),於是就更怪罪於孩子,把他們打罵得更厲害!
我漸漸體會到,一句合理的說話或一個合理的行動,要在合適的時機下,由適當的人講或做出來,才能發揮它的功效,否則或會弄巧反拙。然而,適當的人的認知和怎樣拿捏合適的時機,是要靠經歷累積得來的。放下優越感,是我須要繼續學習的功課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