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理:卓芽(本會事工幹事)

南亞[1]約有6億穆斯林,佔全球穆斯林人口差不多三分之一。[2]當中有不少人為了伊斯蘭教極其熱心,然而,很少基督徒願意進入其中,成為穆斯林的鄰舍,分享主耶穌的救恩和愛。我們訪問了宣教士里維(化名),以四個尋道階段的場景:(1) 接觸福音、(2) 接受救恩、(3) 信主、(4) 分享經歷所信的故事,體會主所愛的穆斯林朋友跟隨主、宣教士與他們同行的困難,並邀請您禱告記念。

場景一:接觸福音——主耶穌傳道有獨特的創意

里維在街上遇上一個正在抱怨的當地男人阿里(化名)。阿里被苦情所困,他不在乎里維只是個陌生人,不顧地抓着里維申訴經濟不景氣和生活的窮困。里維聽後,想到主耶穌如何透過聖經中神的話給他帶來鼓勵、盼望和力量,便與阿里分享。過了一段日子,里維再次遇上阿里。阿里問:「你能送我一本聖經看看嗎?」

阿里閱讀後,生命有了非常大的改變,也相信神的話在聖經中沒有被刪改和扭曲。有不少路過的人、親友留意到阿里珍而重之存放的聖經書籍,向他請求借閱並帶回家去。他們從沒看過這些書,對書中的內容感到好奇,並討論不少問題。

宣教士心聲:他們真要讀聖經,那是他們接納為神降示的天書之一。怎麼說只讀最後降示的一本(可蘭經)就夠了呢?可蘭經沒有按時序編排,對於聖經先知的事蹟僅隻言片語,如何能完整地認識聖經人物故事呢?就像學習一套課程內容,必會先讀最初一至三階課本的內容,不能跳過直接讀第四階。

場景二:接受救恩,談何容易?

阿田(化名)定期與一位肢體一起查經。隨著他真誠的研討去認識主,就越發從聖經中發現上帝,而且深愛耶穌。他決定接受耶穌為生命之主。在他接受洗禮的一天,全村的人都知道了。教長和村民來威脅他:「假如你要叛離伊斯蘭,我們會殺害你,或是將你驅逐,你永遠不能再回到這個生養你的地方,我們會把你和孩子分開,你永不能接觸你的孩子。」當下,阿田心碎了!他無法撇棄孩子,讓年幼的孩子缺乏父愛。這種痛苦使阿田放棄洗禮,重歸故教。每天,他在全村的注視下生活,無法再打開聖經閱讀。之後他做了一個異夢,夢見耶穌凝視他,說:「你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。」他非常傷心,只能從心底渴求:或許待孩子長大,便能無後顧之憂地認信……

宣教士心聲:這故事使我們很難過,卻是我們最想與你們分享的。我想,假如我們一開始不是默默地和他獨自探索信仰,而是邀請更多他的親友一起認識,在認識真理和主耶穌的過程中一同逐步成長。當迫害臨到,他會否減少獨自面對的艱難?如果他們最初沒有與族人一起研讀聖經的經驗,往後他們也很難開始與其他人一起閱讀。盼望主教導我們,摸索如何能與我們摯愛的朋友公開尋求真理,至少在3-5人的群體中同行。

場景三:信主——生命的掙扎並非頃刻改變

阿杜和比比夫婦(化名)願意對照可蘭經和聖經,仔細查閱。最後,他們清楚知道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。然而,比比難以割捨從出生起就敬愛的伊斯蘭先知穆氏。這是一個十分難堪、難以面對的打擊。阿杜雖然清楚道德與罪,卻仍深陷罪中,無法將生命完全交託給主……

宣教士心聲:信仰歷程的困難仍是無法與人坦然分享的孤獨,除了向他們分享福音的宣教士,他們無法全然放心相信他人不會背叛和出賣自己。歸主者要不為了認信被迫割離原生的族群和社區,加入外國基督徒群體;要不只能低調沉寂地不告訴任何人。宣教士若撤離工場,他們會在信仰上孤立,再沒有安全的同路人團契。此外,他們面對各種試探,包括金錢需要、不全然倚靠主等。我們身為陪伴和支持他們的肢體,面對這些壓力和挑戰,需要更堅韌、不放棄、不動搖的耐心和信心、智慧和分辨能力,對歸主者身處各種壓力和艱難,求主憐憫和賜下恩典。

場景四:分享所信經歷

蘇菲派穆斯林阿麥(化名)從小被栽培要成為領袖,他被告誡不要接觸聖經。然而他心裡好奇:聖經真的如此敗壞嗎?於是他找來一本聖經閱讀。他發現耶穌的言行、能力和應許,比自小推崇的先知更真實可信。耶穌所做的承諾非人能實現,卻不落空。當他讀到耶穌的應許:「你們心裡不要憂愁,你們信神,也當信我。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,若是沒有,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,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。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,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,我在哪裡,叫你們也在哪裡。」(約十四1-3)他心裡說:耶穌確實大有能力,我應當相信祂。

此後,由於選擇了相信並跟隨主,他在家鄉遭受暴力迫害,不得不離鄉背井到其他城巿生活。這位蘇菲派背景歸主者阿麥,有天偶遇一位蘇菲派穆斯林,他邀請阿麥到訪蘇菲寺廟。在那裡,蘇菲派穆斯林以音樂敬拜,是阿麥從小在家鄉耳熟能詳的歌曲。歌詞中深情渴想的那位,令阿麥不禁想著耶穌。阿麥和在場的朋友分享,他終於尋着了從前一直唱歌時所渴慕的那一位耶穌。

我們的心聲穆斯林信主的過程,實在充滿艱難和挑戰,就如同約翰福音九章講述生來瞎眼的主人翁。那位生來瞎眼的,被耶穌逐漸醫治肉眼和心眼,過程從認知耶穌是拉比(2節)、開眼者和先知(15、17節)、從神來的(33節),到承認祂是神的兒子,降服拜耶穌(38節)。願我們一起禱告,並與好像阿麥這類歸主者同行,在尋找耶穌的過程中,縱然充滿挑戰與障礙,仍然忠心跟隨,並且保護他們的安全,開啟分享福音的機會。


[1] 南亞包括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孟加拉、不丹、尼泊爾、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,這些國家都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以南。
[2]「南亞伊斯蘭教」,維基百科,30/9/2025瀏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