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兆麟牧師 / 博士 (本會顧問)
整理 : 本刊編輯室

在過去數十年,宣教學的思考與實踐往往傾向於單一焦點的模式。教會與宣教機構常常在某些重要但局部的議題上投入大量關注,如教會植堂、短宣活動、屬靈爭戰或跨文化適應。然而,當我們過度聚焦於這些單一面向,可能會忽略宣教本身應有的整全性與立體性。
本文旨在提出一個更全面的視覺——從「關係互動論」出發,建構一套多維度、整合性的宣教架構,使教會能更有效地回應上帝普世宣教的呼召。

一、單一焦點的局限

許多教會在開始關心宣教事工時,往往是因為有弟兄姊妹獻身為宣教士。這本是令人感恩的事,但教會所關注的焦點常常落在宣教士的個人近況、事工進展,或是短宣團隊的成效。這些關注點雖然是必需,卻容易讓宣教的視野停留在「點」的層次,例如:「我們差派了幾位宣教士?」「我們辦了幾次短宣?」「有多少人信主?」

如此以點為核心的宣教觀,容易陷入實用主義與數字導向的陷阱,忽略了宣教的靈性根基與文化深度。這種過度簡化的宣教導向,無法應對當今多元文化、複雜社會與激烈屬靈爭戰的挑戰,也難以持久建立健康的宣教生態。

二、從點到線、面,再到立體的維度提升

若把宣教視為一個不斷擴展的視野,我們可以從「點」的思維開始,逐步延伸至「線」、「面」,乃至於「立體」的模式。舉例而言,當教會不僅關心宣教士個人,也關心宣教工場與差會的合作方式,這就從「點」進入到「線」的層次。而當教會進一步連結多個宣教工場、文化處境與策略思考,這就成為一個「面」的擴展。

然而,宣教若要真正成熟,還必須進入「立體」的層次,也就是將屬靈、文化、教會、神學、經濟、倫理等多重因素整合起來,建構出一個多維度的整體架構。只有如此,我們才能避免視野過於扁平或片面,並建立一套更貼近聖經教導的宣教神學。

三、文化向度及其張力

宣教學在近代的一次重大轉變,是強調要從「本地教會中心」邁向「跨文化宣教」。這使宣教士不再只是將母會的模式複製到遠方異地,而是學習當地語言、文化與宗教背景,在處境化的原則下建立本色化的教會。

然而,文化向度的重視也帶來了新的張力。當「文化」成為宣教學的主軸時,容易造成過度文化相對主義的傾向,甚至讓文化考量取代了對真理的堅持。例如,有些宣教士為了融入當地文化,不慎偏離了信仰核心;有些學者則將宣教學轉化為文化研究,逐漸脫離聖經基礎。這提醒我們文化向度雖然重要,但不能「挾持」整個宣教神學。

四、屬靈爭戰的真實性

在宣教現場,宣教士所面對的,往往不只是語言障礙與文化差異,更有來自靈界的對抗與逼迫。屬靈爭戰並非抽象理論,而是宣教士每天所經歷的現實。保羅提醒我們:「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,乃是與那些執政的、掌權的、管轄這幽暗世界的,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。」(弗六12)

然而,當教會過分強調屬靈爭戰,也有可能忽略其他重要的層面,例如文化適應與教會建造。一個健康的宣教神學,應當能將屬靈與文化、策略與靈性、個人與群體等多重面向有效整合。

五、回歸上帝:宣教的核心動力

每一次宣教行動的起點,都是來自上帝的差遣與呼召。宣教不是出於人的熱心,而是神對萬民的心意。當我們說「回歸上帝」,不只是回到神學的中心,更是回到宣教的本源——上帝自己。
然而,即便在強調以神為中心時,我們仍可能落入以自我為中心的陷阱,過度關注「我的呼召」、「我的恩賜」、「我的角色」。真正以神為中心,是讓神的計劃、神的愛與神的榮耀成為宣教的動力與目標。

六、關係互動論:宣教的整合框架

根據溫以諾博士的「關係互動論」,他提供了一個簡明的整合架構,指出宣教的本質是一種關係性的行動,是一個關於救贖、和好與復和的關係建構工程。此理論提出六大核心關係:

  1. 人與上帝的關係宣教首先是人與神和好的過程,這是福音的根本。
  2. 教會與教會之間的關係不同地區、宗派的教會應彼此尊重、互助合作,而非競爭與批評。
  3. 教會與世界的關係教會須在不妥協信仰的前提下,積極進入世界,與世人建立真誠的互動。
  4. 人與靈界——抵擋仇敵面對屬靈爭戰,宣教士務要警醒,倚靠聖靈的能力勝過邪惡權勢。
  5. 人與受造界的關係宣教不應忽略環境與社會責任,基督徒也是大地的管家。
  6. 人與人的關係包括教會內部的合一、對跨文化的理解、信徒間的愛與接納。
  7. 這六重關係形成一個多維度的宣教模型,使我們不再將宣教簡化為「去某地傳福音」,而是涵蓋整體生命、世界的轉化,以及教會之間並信徒之間追求復和。唯有我們擁抱這六大核心關係,並交託給上帝,上帝的賜福就會臨到。

    七、關係互動論的實踐應用

    若要實踐這六重關係,首要之務是靈性的培養。許多教會與宣教士的失敗,並非來自策略錯誤,而是靈命根基薄弱。因此,每位宣教同工與差派教會都須重視靈性塑造,透過靈修、默想、禱告與團契,與上帝保持親密關係。

    其次,教會之間的合作須建立在互信與謙卑的基礎上。不同差會、堂會之間若能彼此配搭,資源共享,將大大提升宣教的效率與果效。

    再者,教會應積極進入社會脈絡中,與尚未信主的人建立真誠的關係,透過關懷、服事,傳遞基督的愛與真理。因此,宣教不僅是拯救靈魂,更是參與上帝對全人類、全受造界的復和工程。這讓我們的宣教動機不再只是「完成任務」,而是參與神的國度。

    結語:邁向立體、多維的宣教實踐

    在這個多變與破碎的時代,我們呼籲教會從單一維度的宣教模式中走出來,邁向一個立體、多焦點的整合視野。唯有在關係互動的架構中,我們才能同時兼顧靈性深度、文化理解、策略應用與屬靈爭戰,建立一個合乎上帝心意的宣教實踐。

    願我們每一位主內肢體、每一間教會,都能在這六重關係中努力前行,忠心於主所託付的大使命。如此,我們的宣教就不再是人的工程,而是與神同工,見證祂國度臨到的榮耀歷程。